传承渭华精神 锤炼坚强党性
——韩城金城办人大主任 孙社学
党校是锤炼党性的熔炉。二十年前,曾在渭南党校脱产学习两年,汲取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指导我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创造创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而今再次回到党校,带着实践中的问题静心思考学习,倍感亲切,收获不小。尤其是《渭华起义与渭华精神》一课,让人触动心灵,内心震撼,反思深刻,深受启发。
课程特点
本次课程采取两个结合的方式进行,即课堂教学与现场体验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相结合。上午进行了室内教学。前半段教师讲授,后半段学员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一人陈述讨论结果,教师逐组分析点评。下午组织现场体验。先在渭华起义纪念碑前列队默哀,随后到展馆聆听讲解,行进中观瞻陈列物品,面向投尸井鞠躬缅怀,在大槐树下交流发言,群雕像前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学习结束时,要求各学员对照反思,从思想深处自我剖析、自我审视,修为提升。可以说,这次教学课堂设计科学,教学组织流畅,思想启发深入,学员感受深刻。
课程精髓
渭华起义是在大革命遭遇失败后中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由陕西省委和陕东特委直接领导在渭华地区发动的一次革命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武装起义,它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暴动,也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起义之一。
渭华起义在陕西首次把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和革命军队相结合,实现了武装割据;建立了特点鲜明的苏维埃政权,开创了西北地区斗争史上的新纪元;在人民军队设立政治委员,开创全国先河;运用民谣传播革命精神,发动农民参加斗争,创造了丰富的革命文化;留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巨幅砖铺革命标语,激励革命青年献身斗争事业。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它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领导人物,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并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渭华起义斗争艰辛,但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其精神内涵被高度概括为“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这十六个字铁骨铮铮,掷地有声。向往光明,信念坚定是其核心灵魂,听党指挥、勇闯新路是其鲜明特征,军民团结,勠力同心是其突出表现,不怕牺牲、矢志奋斗是其实质内容。
当渭华起义的历史与渭南追赶超越的现实相连,其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将极大地激励和催发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砥砺奋进、争做贡献。
课后反思
纵观历史脉络,渭华起义正是怀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青年知识分子,把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撒播在渭华大地上,开启群众心智,转变群众观念,引导群众走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过程;正是坚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坚决执行中共陕西省委、陕东特委要求许权中旅适时参加渭华起义的指示,服从党的决定,听从党的指挥的过程;正是千百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用伟岸的身躯与淋漓的鲜血铺就革命前行的道路、书写民族不朽篇章的过程;正是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领导人,以渭华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作为镜鉴,矢志不渝、顽强奋斗,一步步奠定陕甘革命根据地成功的基础,最终和全体共产党人一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国胜利的过程。
这个过程,培育和塑造了光辉的渭华起义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坚强党性,就是: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
总结党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鲜明党性原则,主要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比照革命先烈,对照党章要求,今后个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党性修养:
一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自觉践行党员要求,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调查研究,遇事多同群众商量,拜人民为师,为人民服务,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各项具体工作;
三是服务发展大局,听从党组织的安排,严守组织纪律,坚决维护党的权威,保持领导班子团结统一,带头执行决策决议,带领下属完成工作任务;
四是深化学习,要学好理论、学精业务、学会做人。认真负责地工作,踏踏实实下苦功夫。修身修为,修养提高,不断增强个人魅力和领导影响力。
总之,传承渭华精神,必须锤炼坚强党性;传承渭华精神,必将加速推进渭南追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