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秋雨,淅淅沥沥。今天早上的课是《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大家知道一号文件都是三农方面的文件。主讲是党校经社中心主任张亚锋,他是我们白水家乡人,我应该是第三次听他讲课了!他诙谐幽默、很接地气的授课风格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下午是经济教研室的王茹老师,她讲的也是关于“三农”的话题。学员都是来自乡镇一线的,对三农情感还是很深的,课堂气氛活跃。
先给大家说下“三农”: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本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一家一户的发展,受地域、资源、文化、能力、习惯、资金等好多因素的制约。
有一句话说“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但分和合不是随意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转型和调整。最近我也在关注农村“三变”改革,8月份和市委农工部考察团去了贵州省参观学习,去了贵阳、安顺、毕节、六盘水、仁怀等地市县村。前期去了我市的合阳,韩城等地去看农村“三变”改革,所谓“三变”,就是让农民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提到贵州“三变”,必须说“塘约道路”。塘约道路主要有以下四条路径。一是坚持“村党支部管全村”的领导路径。塘约村党支部2015年4月升格为党总支。村行政有村委会、合作社、老年协会、妇女联合会、产权改革办、红白喜事理事会六个机构,全部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机构“一把手”都是总支委员。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是“一把好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改变了塘约。正是加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塘约才有今天的发展。二是实行“村社合一”的发展路径。塘约实行“村社合一”,把村发展与合作社发展完全结合起来,一村一社、一社一村,以发展合作社来推动村发展。2014年6月8日,塘约村成立了合作社,在合作社下组建了农业生产队、建筑队、运输队等各类专业队。通过合作社的方式,集中使用土地,调整产业结构,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奖惩制度,以此确保所有村民从中受益。三是尊重“村民的选择”的动员路径。尊重村民的选择这一理念贯穿于《塘约道路》一书全篇、实践于塘约各项重点工作之中。塘约采取成立各种协会、经常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措施,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发展,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尊重“村民的选择”,塘约在改革发展中拥有了老年人、党员、村民代表、返乡人员等四类帮手,这些人发挥了砥柱中流的作用。四是严守“红九条和黑名单”的管理路径。塘约结合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围绕整治滥办酒席、整脏治乱等村级事务,提出了“红九条”和“黑名单”管理方式,在执行过程中“下硬手”,坚持一视同仁,凡是踩红线的一律“拉黑”管理。探索了“村民管党员”的方式,加大村民对党员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作用。
结合实际,我们认为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关键要做好立好《村规民约》这一个“法”,开好党员会和群众会“两个会”,算好增收账、民生账和资源账“三笔账”,用好老年人、致富带头人、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和村民代表“四种人”,解决好扶贫措施不精准、底数不清、驻村干部作用发挥不好、党员等同于一般群众、党委村务不公开“五道题”。
当然贵州其他的市县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民主管理等方面也是群星闪耀!深入开展旅游行业“万企万村”结对帮扶活动,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因地制宜选好景区建设+乡村旅游扶贫、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扶贫、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扶贫、山地农业+乡村旅游扶贫、“三变改革”+乡村旅游扶贫、互联网+乡村旅游扶贫等路径,带动全省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直接展示。仁怀市长岗镇结合自身地理和自然资源、区位和市场需求、发展和政策支持“三大优势”,确定了“旅游+扶贫+康养”的发展定位。制订了乡村旅游、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三个规划”,抓牢基础设施、脱贫产业、农村三变改革“三个重点”,构建了工作推进民主化、资金投入多元化、经营管理公司化的“三化机制”。按照合理的定位,科学的发展,带动了脱贫攻坚,扮靓了美丽乡村,扩大了对外影响,壮大了集体经济。七彩部落—大清沟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发挥区位优势,以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茶园、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采取提议规划、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模式,探索建立了“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动群众以资源和资金入股,组建了贵州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用群众入股联心的方式抱团开发乡村旅游,让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之路,实现了向新农村的华丽蝶变。
在贵州参观的每个点(村),运行管理都是公司或者经济合作社,村上负责监督落实。解决了“带动缺能人、产业缺规模、管理缺经验、发展缺资金、市场缺保障”的问题。
市上也安排了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市委负责三变改革的党秘书长在这方面见地颇深,一直在调研探索这个领域。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好多制约因素,还有好多思想观念原因制约着“三变”改革,影响着三农发展。还需要下大力气,结合实际,持之以恒的去创新落实,实现三产融合,抱团发展。
雨,还在下,关于三农的话题,还需要大家共同去关注,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