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人社局 白焕琴
在这洋溢着青春活力,散发着热情奔放的五月天,我有幸参加了春季组工干部培训班,并跟随班级一起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马栏和渭华起义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通过认真聆听、亲眼观看、激情讨论等方式,不仅全面了解了革命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而且深深被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吸引,思想得到了震撼、灵魂受到了洗礼,使我对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和党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主要收获
1、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渭华起义、旬邑暴动都是党早期的革命斗争,发生在陕西这片热土上,刘志丹、习仲勋、李维汉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诠释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刘志丹作为黄浦四期的学员,军事才能卓越,多次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多次失败,但仍然没有气馁,并最终运用了军事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的领导了渭华起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讲到习仲勋同志21岁时曾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在革命生涯里,也曾被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对于党的工作安排,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而是踏实工作,守住了革命的南大门,并为中央提供了物质支持,组建了第二师范,培养了大量能拿笔又能拿枪的革命骨干力量,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充分肯定,并赠予“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亲笔题词。革命先烈们为党和革命作出了卓绝的贡献,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走群众路线,是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无论是渭华起义、还是马栏的旬邑暴动,他们的共同之处,都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讲解员讲了两个小故事,我记忆最深刻。一个是说习仲勋同志当时骑了一匹白马,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农挑着担子,他便立即下马,并对老农说:“我帮你挑担,你骑我的马。”于是他就挑起了担子,老农坐在了马上。老农感慨地说:“这是我骑过的最大干部的马”。另一个故事是说当时留学归来的我党一名高级领导干部,平时喜欢穿西装,皮鞋锃亮。他喜欢吃香椿炒鸡蛋,于是在香椿发芽的时候就爬到树上去掰香椿,炒鸡蛋吃。被习仲勋同志知道后,批评他说:“香椿炒鸡蛋好吃,你喜欢吃,群众也喜欢吃,你吃了群众就吃不到了,我们这样做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从此,这个同志就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这两件事情,虽然很小,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共产党人和群众的深厚情谊,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党的宗旨。就像古语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党有着严明的纪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
3、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走进马栏,红色教育如火如荼。革命旧址、中国工农红军26军军部旧址、陕公学院、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馆)等。每个地方的参观都会让人对党的作风有了更新的认识。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陕公学院的参观。陕公学院,当时就在国共合作时期建立,一无校舍,二无师资,三无经费。没有纸、笔、教科书,学员入学第一课就是挖窑洞,六七人共用一个土炕,白天在露天学习,背包白天当凳子,晚上当被子,每学期一个学员只有一支铅笔和几张油光纸,写了正面写反面。这样苦艰的条件,没有吓走老师学员,他们自立更生,开荒种地,蔬菜粮食自给,课程设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边学习边站岗、放哨,为我党输送了田家英、胡华、凌云等一大批革命中坚力量。毛泽东同志题字“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在革命旧址,随处可见的是土窑洞,斑驳的墙面,陈旧的竹、木床、土炕,破旧的桌椅,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我党在马栏地区两年多时间开展了两百多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西北的敌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26军,最终在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并被改编。正是我党的这种作风,让进步民主人士主动地在抗战期间慷慨解囊,支助革命。也让外国友人白求恩来华支援中国革命。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革命的成功、国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问题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来,经历了革命、建设、发展壮大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今没有了战火的洗礼,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也在不断地滑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意识形态的不断转变,贪污腐化,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为追求政绩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理想信念不坚定,能力不够不敢为、工作策略单一,作风飘浮等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为此,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开展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一系列地学习教育活动,针对“四风”及“四风的变异”等问题,加大反腐力度,惩治了一批高级官员,肃清党风政风,改善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今年,我市也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整治“不能为、不会为、不敢为、不作为、乱作为”,提出了“追赶超越”的口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积极参与,认真整改,不断提升能力修养,善于思考,努力探索,敢于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马栏之行,对我震撼很深,革命先烈们的事迹,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崇高信仰,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也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革命年代已成为过去,先烈们被参观瞻仰怀念,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在中国大地上被推崇并发扬光大,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处在人民生活奔小康、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结合工作实际 ,谈两点粗浅认识。
1、解放思想,寻找差距,打造我市红色教育基地。渭华起义和旬邑暴动几乎发生在同时,旬邑暴动的意义和影响力远比不上渭华起义。可是,旬邑围绕红色文化大作文章,开发了五、六个可供学习参观的红色教育点,每个点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开展激情唱红歌的活动(穿红军服,唱响革命歌曲),26军授旗仪式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活动中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让革命教育不再枯燥,让人回想起来觉得有意义,有收获。而渭华起义纪念馆才被开发,无论讲解水平,还是点评的深度,都和马栏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虽然,讲课时老师已提到华州区准备重点打造渭华起义红色教育基地,但比起马栏提出的“马栏精神”,我们的做法还停留在一个点上,没有充分考虑到与渭华起义相关的崇凝、阳郭,甚至各县的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留下来的资源和资料,应该将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市上统一规划,高起点打造以渭华起义为中心、以习仲勋陵园为依托,县市红色教育点为支撑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让渭华起义广泛、全面地被认知,让“渭华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
2、探索创新,追赶超越,不断提升我市党政干部能力素养。近年来,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方式方法,如网络教育、自主选学、送教下基层、专题讲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党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师的培养、硬件设施的投入、学员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尤其是外出参观学习,“2+1+1”、学员自主管理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听课与讨论相结合,学员每周都有班级活动,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员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意识、大局意识,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能力培养,满足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精神需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需求,知识的及时更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等等。这些仍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总结、思考、探索,为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模式,形成以主题培训为基础,以专题培训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市、县、部门三级联动,最终达到“三能三提高”的培训效果:即能增加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能得到锻炼,提高能力素养,能增进友谊,提高大局意识。为我市经济发展,实现追赶超越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总之,渭华、马栏之行,既是党性教育的课外延伸,更是与红色文化零接触的过程。红色教育基地对党员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更重要的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处理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心动与行动的关系上。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干部,要传承和践行“渭华精神”和“马栏精神”,坚定信仰,努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存之于心,见之于行。自觉将个人追求和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宗旨和党的事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为风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矢志为渭南追赶超越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