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渭南党校 > 新闻动态 > 党校新闻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习仲勋一生奋斗的指针
2014年06月26日08:14  

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者按:“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是毛泽东同志为习仲勋同志的亲笔题词。我们从习仲勋同志不同历史时期的闪光事迹中,可以看出他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热爱人民、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崇高风范。本报特刊此文,期望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局部与全部、当前与长远、索取与奉献、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有所启示和帮助,扎实推进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习仲勋说:“一九四三年一月,毛主席亲笔在一幅约一尺长、五寸宽的漂白布上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八个大字,上款写‘赠给习仲勋同志’,下署‘毛泽东’。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毛泽东给习仲勋的题词,既是表扬,也是鼓励,更成为习仲勋一生奋斗的指针。
      一、三次教诲,三次升华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体现在习仲勋和毛泽东的联系上。毛泽东历来重视培养年轻干部,特别是对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地方干部赞赏有加。习仲勋年轻好学,善于创新,尤为毛泽东多次称赞。习仲勋称毛泽东“既是严师又是同志,悉心聆听,受益良多”。
      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毛泽东和习仲勋有三次重要的直面谈话。
      1943年春天,习仲勋在任关中分区书记期间,扩大了地区面积,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获得了社会稳定,干部团结,群众拥护,正准备再大干一场,突然接到要他去绥德新区任书记的调令。这个新区的面积比较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一些中央机关干部住在那里。他开头还有点留旧情绪,但毛泽东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便有针对性地鼓励他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到新的地方去,又是一种锻炼。”习仲勋听后豁然开朗,留旧情绪消除了,便精神焕发、兴高采烈地走上新战场。果然,他在新岗位上获得了政治上、能力上的更大提高。
      1945年冬,中央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决定调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从自己的经历和本身情况考虑,向毛泽东表示:“我长期在地方上工作,没有领导机关工作的经验,恐怕难以胜任”。毛泽东便立即抓住要害,言恳意切地鼓励说:“正是因为你在下面工作,没有在上面干过,所以才调你到上面工作,把你调动一下,放在新的岗位上,你就会动脑筋了,就得去调查研究,想办法把工作做好。”毛泽东的话理正言顺,诚恳亲切,给习仲勋增加了力量和勇气。习仲勋到任后,全力协助彭德怀取得了西北战场的胜利,在广阔的五省进行了土改,创造性地解决西北民族问题。他本人在思想境界上、组织领导能力上有明显升华。他的战友马文瑞和贾拓夫说:习仲勋自到西北局以后,在政治上、在执行中央路线方针上,上了个大台阶。
      1952年,中央决定撤销大局,加强中央机关的力量,毛泽东提议调习仲勋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习仲勋觉得和自己的经历不相称,向中央提出意见。毛泽东给习仲勋讲了一件富有意义的事。从“杯弓蛇影”说起,他说:蛇,这东西奇形怪状,无脚无手,行迹无声,样子很可怕;但有人把它捉住后,先从观察它的结构,摸索它的特性,了解它的要求,慢慢找到了它的生活规律,就训练它,最终把它拿到手里玩,缠到脖子上耍,表演给人看,不但不可怕,而且很驯服。习仲勋悟性高而且聪敏,听了毛泽东的故事后,即说:主席,我懂,回去就上班。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毛泽东知人善用,善做政治思想工作,同时体现了习仲勋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境界。
      二、光明磊落,团结共事
      进城以后,一些干部受了社会上的影响,误以为当了“官”了,就不必多接触群众,做群众工作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乐意和党内外人士交朋友。习仲勋从党的利益出发,发表署名文章,言正意切地提出:“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和党的利益,应当广交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奋斗。”为此,明确提出了四项重要原则:一是要不拘一格积极和各方面人士建立平等、团结、友好关系;二是要谦虚谨慎,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三是要深交,做到“知人”、“知心”、“知音”;四是要交畏友、诤友。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宽宏民主的风度,能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习仲勋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交了很多朋友。西北局副书记马文瑞说,习仲勋身兼统战部长,亲自与许多民主人士交往,讲形势,谈工作,建立了个人间的友谊。据秘书说:他的朋友遍天下,经常来看望他的,不仅有干部,还有工人、农民、士兵、退休人员,特别是民主人士。习仲勋组织起义的部队司令胡景铎回忆起义的原因时说:“我赞赏他的忠厚和胆识,既是革命,不光坚持到底,而且敢想,敢干,敢负责,使人感到他是一位靠得住的朋友,愿意听他的。”起义部队骑兵六师的副师长杨拯民说:每当我给部队布置任务时,“团营以上干部经常问我,‘这是习书记的指示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就坚决去贯彻。”显然,这支部队始终信赖着他。
      习仲勋为了党的利益,尽力帮助人,人们都爱戴他。当年陕甘宁边区文化艺术界的人士都把他当“知心朋友”,有话要找他谈,有事要找他帮助。诗人柯仲平创作反映陕甘革命运动的史诗,发现资料来源不足、取材不易的问题时;作家柳青在创作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遇到了下乡与生活上的困难时;杜鹏程在创作《保卫延安》后碰到出版上的难题时;剧作家马健翎在工作与创作之间发生了矛盾而苦恼时,都得到习仲勋及时的支持、帮助与鼓励。解决了他们在创作上生活上的困难,人们至今念念不忘,称赞不已。
      习仲勋还有一种特别令人敬佩的崇高品德,在他的一生中,很多时间是和比他年龄大、经历多的同志一道工作,却受到他们的尊重和爱戴。在陕甘边苏区时,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黄子文、黄子祥等同志都比他大10多岁到20岁,但习仲勋与他们亲如手足,患难与共,同创苏区。习仲勋在绥德任地委书记时,地委委员中有设在当地的抗大分校领导徐向前、何长工、李井泉、甘泗淇和朱辉照、梁明德、王尚荣等,都是战功累累、颇具声望的老同志,但大家都团结一致,互敬互让,携手并肩,巩固壮大了警备区。习仲勋在西北局任书记时,委员中林伯渠、谢觉哉、贺龙、马明方、李卓然、萧劲光、陈正人、赵伯平、张稼夫,年龄都比他大,德高勋重,但他们亲密无间,和衷共济,创造了抗日民主模范的陕甘宁边区。在西北野战军中,彭德怀、王震、张宗逊、甘泗淇、王维舟、张经武,都比习仲勋年高望重,但他们都很器重他、尊重他、支持他。这很不容易,很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习仲勋能够取得他们信任,因为他们都认为他“思想境界高,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习仲勋则向他们学习了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品德。
      三、原则问题,毫不含糊
      习仲勋平时对人和蔼,平易近人,像王世泰说的“温文尔雅”,但是碰到原则问题时,十分严肃。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都留下了习仲勋同志闪光的足迹。
      1、对党赤胆忠心。据和习仲勋一起在“肃反”中被关押的黄罗斌回忆,从狱中释放的那天晚上,七八个人睡在一个大炕上,兴奋得睡不着,互相开着玩笑,学着被关押时的情景,喊着“报告,我要翻身”。刘志丹劝大家“不要开玩笑了,咱们的问题中央已经解决”。习仲勋义正词严地说:“志丹同志说得对,我们快要分配工作了,不可轻率任性,到了工作岗位,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于是,大家都一下心明眼亮,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地去考虑今后如何奋斗。
      2、对党中央忠诚不渝。1945年秋,在西北党史座谈会上,有人谈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精疲力竭,衣单被薄,陕北人民给发了皮袄,送去粮食,“不是中央红军救了陕北,而是陕北救了中央红军。”习仲勋马上严正指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中央救了陕北。”接着,他先列举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长征尚未到达陕北前,陕北根据地外受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内遭“左”倾路线危害,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被活埋的事实。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不到陕北,陕北根据地就完了。”
      3、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1948年1月4日,针对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习仲勋不怕得罪人,向党中央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主张按照老区、半老区、新区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分别实行不同的土改政策。毛主席对习仲勋的报告非常重视,1月9日回电指出:“完全同意习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请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
      4、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1950年10月,彭德怀赴朝鲜参战,负责大西北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习仲勋的肩上。习仲勋不仅担任西北局书记,还是西北军区政委,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而且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所管辖的范围,东起黄河,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唐古拉山,其面积接近共和国面积的1/3。有人因此称,习仲勋是“西北王”,习仲勋听后,疾言厉色斥之:“胡说!共产党是人民当家做主。”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委在深圳给习仲勋祝寿,席间,陕西的一个同志说:“习老是我们陕西人民的伟大领袖。”尽管他那时因病休养,但立即高声驳斥:“不对!我是全国人民的公仆!”然后从道理上作了解释。对习仲勋重视原则问题的精神,参加祝寿的人都深为感动,深受教育。
      5、开拓创新地干好党的事业。1952年,习仲勋同志在西北局工作期间,为了争取团结更多的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创造性地提出了“联合封建反封建”的思想,其要点是:(1)先做好争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然后再去发动群众进行改革。因为民族问题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上层。(2)对民族上层人士采取宽大的让步政策。用和平些和某些必要的妥协,保存一部分封建势力,换取发动群众的较好环境,搞掉大部分封建势力。(3)保护民族上层人士过好土地政策关。只要把土地拿出来分了就好,不要硬性去搞面对面的斗争,背靠背的办法同样可以发动群众。那些有代表性而又和我们合作的上层人士,即使历史上有恶迹、有血债,都不要去算。例如西北地区的大地主、第一首富马辅臣,习仲勋都敢把他争取过来,并任命为青海省副省长。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开拓创新精神,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赞赏。
      6、无私无畏地谋好党的事业。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2日、13日,《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就分别转载了该文。广东的党政领导人中,习仲勋是最先公开表示支持和赞成实践标准观点的。他明确指出:“当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十分重大。”习仲勋当时含冤蒙难16年刚恢复工作不久,在当时局面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旗帜鲜明,勇敢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害怕再次被打倒,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很值得钦佩的。
      7、时刻准备为党尽忠。处险不惊、临危不惧是习仲勋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可贵精神品质。当时在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陕北党内“肃反”,搞得人心惶惶,地方干部和群众听到省委来人了,吓得都跑了,有的上山打游击,部队里干部战士也纷纷开小差,逃跑回家,各处谣言四起,人心不安,陕北苏区濒临危难之中。一天,习仲勋在狱中看到窗口外面挂着一件中山装,领口上斑斑血迹,他知道这是西安地下党姜某某的衣服,便想到姜已被杀害,很快就轮到自己了,便从容不迫拿出一支钢笔和一块银元,交给身边的赵守一(后为国家人事部部长),说:“你还年轻,将来有机会把这个交给党,作为纪念。我习仲勋是清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的。”赵当时还未入党,刚进苏区,即被怀疑是“特务”,扣押狱中,习仲勋对党的忠诚,使他念念不忘。
      在76年的革命生涯中,习仲勋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拥有伟岸形象,高尚的思想境界,崇高的品格风范。诚如毛泽东给他的题词所言,他是始终坚守“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楷模。“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实际上既是对习仲勋光辉一生的总结,也是党和人民对这位革命家切合实际的最崇高褒奖。

网站首页      学校简介      网站地图      繁體
渭南市委党校网  联系电话:0913-0000000
版权所有2006-2024